工程建设

铜陵地区古应力场分析及构造演化

刘国厅

摘要


铜陵地区是我国著名的矿集区,前人研究表明其成矿受控于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而这些岩浆岩又受控于区域构造。因此,对铜陵地区古应力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利于揭示该地区构造应力演化及解译复杂构造特征。铜陵地区构造复杂,是不同期次、不同构造活动叠加形成。因此,分析不同地层记录的应力痕迹及其变化是恢复该地区构造演化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野外大量采集断层、擦痕、节理等数据,利用共轭断层、共轭节理分析主应力轴的方法,得出铜陵地区自志留系地层至新近系地层的应力场数据。印支期的应力场为 220°→40°,形成了近 EW 向的铜陵褶皱群主体,同时形成了层间滑脱和顺层断裂构造,为后期的岩浆活动提供了构造空间;燕山期的应力场为 170°→350°,伴随着郯庐断裂带 NNE 向平移运动,使得铜陵地区原近 EW 向的构造线产生逆时针转动被改造为 NE 向褶皱群,并使褶皱群产生近 EW 向的摆尾,同时形成近东西向宽缓褶皱;始新世末期的应力场方向为 110°→290°,说明在白垩纪以后中国东部开始由区域性的多向挤压构造转换为伸展构造,在太平洋板块近 E-W 向的挤压作用下,形成枢纽方向为 10°的第三期褶皱。说明利用大量的断层、擦痕、节理等数据,可以揭示铜陵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从而得出铜陵地区的构造演化,进而为控岩、控矿构造与成矿的关系以及深部找矿提供构造的基础数据。

关键词


铜陵地区;共轭断层;共轭节理;应力场;构造演化

全文:

PDF


DOI: https://doi.org/10.33142/ec.v2i7.503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版权所有(c){$ COPYRIGHTYEAR} {$ copyrightHol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作品已接受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国际许可协议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