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前沿

面向增材制造行业的产学研融合研究生培养创新与实践

陈超 (中南大学 粉末冶金研究院), 潘鹏 (中南大学 粉末冶金研究院), 邓轩 (中南大学 粉末冶金研究院)

摘要


随着增材制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具备增材制造思维的材料类研究生的需求日益增长。文中分析了当前国内增材制造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如研究生缺乏增材制造思维、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团队分散和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策略,包括思政教育融合、教研互促、数据驱动的材料交叉学科建设,产学研融合强化专业本领和校企联合完善培养机制等。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施,提升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培养了高素质的增材制造人才。

关键词


产学研融合;增材制造;材料类研究生;教育模式

全文:

PDF

参考


魏青松,史玉升.增材制造技术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卢秉恒.增材制造技术-现状与未来[J].中国机械工程,2020(1):19-23.

徐艳茹,刘继安,包云岗.产学研融合如何提升科研影响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2).

陈瑜,黄林冲,伍浩良,等.基于产学研融合的隧道工程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19):152-154.

刘彦军,张王珂,王孝武.应用型高校教师产教融合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1):104-110.

翟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产学研融合发展新路径[J].江苏高教,2024(7):48-54.

雷朝滋,刘怡.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24(9).

彭程,刘松利,戴甲洪,等.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增材制造专业建设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3):84-86.

汪洪,项晓东,张澜庭.数据+人工智能是材料基因工程的核心[J].科技导报,2018(14):15-21.

林伟坚,张博文,汪卫华.从全球气候变化、制造业产业升级、国家安全及材料基因工程维度探讨材料科学发展趋势[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336-342.

徐玲琳,蒋正武,杨晓杰,等.新时代基于人工智能赋能材料学院 “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教育学刊,2024(3):1-3.

左世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增材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邓庆田,李新波,商泽进.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力学专业人才实验能力提升探索[J].力学与实践,2024(3):649-655.

李鹏飞,银锐明,蹇海根,等.面向增材制造产业材料研发与制造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4(6):11-14.

杨勇,江京亮,孙瑞,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与实践[J].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2024(2):286.

李方正,周岩.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人才瓶颈探究及建议[J].工业技术创新,2020(4):34-40.

陈霞玲,张虎.产学研合作推动学术发展的实践研究产学研合作——以清华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0(4):7-10.

李瑞迪,王悦婷,袁铁锤,等.新工科背景下粉体材料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科教导刊,2023(3):27-30.

温贻芳,沈中彦.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科教融汇的理论逻辑,应然策略与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2):139-144.

魏青松,李继康,闫春泽,等."新工科"下3D打印前沿学科三位一体多维度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9):5.




DOI: https://doi.org/10.33142/fme.v6i3.15885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版权所有(c){$ COPYRIGHTYEAR} {$ copyrightHol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作品已接受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国际许可协议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