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研究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活性中心对聚丙烯性能的影响

姚秀超 (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李春晖 (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王立斌 (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郝春波 (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李永华 (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宁兴洋 (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王晓琪 (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在聚丙烯生产中至关重要,其活性中心结构与分布显著影响聚丙烯性能。文中深入剖析活性中心对聚丙烯微观结构(如等规度、分子量及分布、支化度)、结晶性能、热性能及机械性能的影响机制,并探讨活性中心的调控策略,为优化聚丙烯性能、开发新型催化剂及聚合工艺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活性中心;聚丙烯微观结构;聚丙烯性能

全文:

PDF

参考


李义君,高岩.国内外聚丙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2007(10):705-707.

周冀.高分子材料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尹丽,孟学林,陈福北,等.助催化剂对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丙烯聚合的影响[J].塑料,2013,42(6):65-68.

高明智,李红明.聚丙烯催化剂的研发进展[J].石油化工,2007(6):535-546.

唐本忠,秦安军,傅馨瑶.一种聚烯醚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CN202110838309.8[P].2021-11-23.

房大维,张志恒.一种烯醇/α-烯烃共聚物管道减阻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CN202010308307.3[P].2020-07-28.

张渊.CGC茂金属催化剂设计合成及催化乙烯/丙烯/降冰片烯三元共聚合的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23.

张晓帆,张军辉,赵惠,等.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体系和预聚合催化剂以及烯烃聚合方法:CN201711003853.0[P],2019-4.30.

马勇.聚α-烯烃原油减阻剂的合成工艺条件研究及中试放大分析[D].山东:山东大学,2006.

毛健康,王胜利,曹豫新.复配外给电子体技术及CHMMS、DCPMS性能比较[J].河南化工,2012,29(11):48-51.

吕春胜.单环戊二烯基钛类茂金属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曾焕庭.核磁共振对乙烯类均聚物序列分布的测定[J].广东化工,1980(3):3-19.

张晓帆,刘海涛,蔡晓霞,等.Ziegler-Natta催化体系中影响聚丙烯分子量分布的因素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0(12):8.

周奇龙,谭忠,于金华,等.高流动高等规指数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聚丙烯的制备[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7,34(1):7.

杨荣,丁律,李锦春,等.高β晶含量的聚丙烯/液晶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制备方:CN201610941324.4[P],2019-03.22.

潘燕凯,杨小藏,杨园园.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用丙丁共聚物的开发与应用[J].塑料包装,2023,33(2):6-9.

刘泊天.两种基于氢键的水基弱凝胶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张世金.烷基化合成9,9-双(甲氧基甲基)芴及其对丙烯聚合Ziegler-Natta催化体系的调节作用[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8.

任合刚,崔立娟,王斯晗,等.新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乙烯/1-己烯共聚合研究[J].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2015(1):12.

胡立华.煤/聚合物共混材料热稳定性研究[D].陕西:西安科技大学,2004.

陈翠苹,楼林洁,杨琪,等.二级胺形成亚硝胺类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潜能研究[C].贵州: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中国化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

张磊.新型三齿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质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张国辉,王雷,王丽.不同晶型成核剂在聚丙烯改性中的应用[J].塑料制造,2009(3):4.

崔新宇,周晓东,戴干策.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晶行为[J].塑料科技,2000(3):14-18.

高志武.埋地排水管材专用聚丙烯树脂的结构与性能[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2,29(6):24-27.

赵莉娜.乳化法制备自负载球形ZIEGLER-NATTA催化剂及其聚合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12.

徐萌,高达利,邵静波,等.过氧化物含量对PP分子量及结晶性能的影响[J].塑料,2021,50(2):123-150.

杨伟.聚芳醚腈的结晶及其性能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15.

吴宏,王萃林,郭少云,等.一种高强度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CN105383029.a[P].2016-03-09.

贾青青.偏光显微镜研究PET纤维/iPP复合材料的结晶形态[D].河南:郑州大学,2010.

平郑骅,汪长春.高分子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余世金,许招会,王甡,等.外给电子体CMMS?DCPMS制备高结晶度聚丙烯的研究[J].应用化工,2004(4):37-38.

何娟.基于均苯三甲酰胺的复合成核剂改性聚丙烯的性能研究[D].湖南:长沙理工大学,2019.

王子文.稀土Ce对高强耐磨锰黄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北京: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6.

李媛媛.羟基对聚1-丁烯共聚物结晶和相转变行为的影响[D].天津:天津大学,2021.

林珩,张军,董奇,等.含氯聚合物的热稳定和热降解[J].合成橡胶工业,2003,26(4):254-259.

孙青松.高性能聚丙烯的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D].江苏:浙江大学,2019.

何阳,黄锐,郑德.β晶型聚丙烯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8(1):9.

王双,刘翔宇,齐宏岗.小中空容器专用高密度聚乙烯的性能研究[J].塑料科技,2024,52(7):84-87.

何慧.塑料冲击改性剂与加工助剂的应用[C].广东: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改性与配方技术研讨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2006.

李昭.乙二醇氧化及水分解纳米电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江苏),2019.

田维.TBP改性Mo催化剂催化丁二烯聚合的研究[D].山东:青岛科技大学,2008.

唐树轩,刘海涛,李昌秀.电子顺磁共振在Ziegler-Natta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石油化工,2023,52(6):855-861.

李志飞,王永刚,崔亮,等.非塑化剂类聚丙烯催化剂的研发及国内工业应用进展[J].石油化工,2017,46(6):823-827.

常贺飞,任士通,郑涛,等.硅烷类外给电子体的取代基变化对丙烯聚合影响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3(2):199-207.

蒋攀,董红,陈道伟,等.硅烷类外给电子体在聚烯烃中的应用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9,47(6):49-54.

连奕新,王会芳,张元华,等.焙烧温度对镁铝复合氧化物载体性能的影响[J].石油化工,2009,38(6):622-629.

吴岩松.高活性高定向度丙烯聚合催化剂性能及聚丙烯脱灰工艺研究[D].辽宁:东北石油大学,2022.

王魁,雷金化,周光远.分子筛纳米孔道对丙烯聚合的影响[C].上海:全国应用化学年会,2013.

高明智,李红明.聚丙烯催化剂的研发进展[J].石油化工,2007,36(6):12.

孙婧怡.膦胺类稀土配合物催化共轭二烯烃聚合的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25.

赵莉娜.乳化法制备自负载球形ZIEGLER-NATTA催化剂及其聚合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12.

谢美然,伍青,林尚安.单茂钛/MAO体系催化乙烯/丙烯共聚合研究Ⅰ.乙烯/丙烯共聚物的合成及聚合反应规律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0(6):774-778.

刘金海,赖新鑫,任丽,等.新型氧钒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乙烯(共)聚合活性研究[J].化学试剂,2024,46(1):98-104.

王梦君.炭载磷化钯与P-C-Pd织构层的构建及其选择性加氢性能研究[D].江苏:浙江工业大学,2022.

李红明,张明革,袁苑,等.双峰分子量分布聚乙烯的研发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2(4):10.

程广文,范晓东,刘国涛,等.控制/活性阳离子聚合的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09(3):9.

张新莉.二苯磷氧基亚胺金属配合物催化烯烃聚合的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3.




DOI: https://doi.org/10.33142/nsr.v2i1.15901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版权所有(c){$ COPYRIGHTYEAR} {$ copyright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