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周期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摘要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体能训练周期的设计与实施,强调其对运动员竞技状态和表现的重要性。文章首先阐述了体能训练周期的多层次逻辑框架,包括大周期、中周期和小周期的协同设计,详细分析了各层次的设计要点;本研究深入研究了力量训练的周期形式,对比了传统线性周期与波形非线性周期的特点、优势及适用场景,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不同周期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最后,文章展望了周期化训练的发展趋势,指出其正向“定制化”与“动态化”方向演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为训练周期的优化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为运动员提供加科学、有效的训练指导。
关键词
体能训练周期;多层次设计;力量训练周期;板块结构
全文:
PDF参考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20.
田麦久,武福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Tudor O Bompa,G Gregory Haff,李少丹,李艳翎,译.Periodization-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ining 5th Edition[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Bill Foran,袁守龙,刘爱杰,译.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王卫星.高水平运动员体能的训练新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张力为.运动中的心理负荷及其测定[J].四川体育科学,1992(3):32-35.
王广虎,胡健.运动负荷与生理负荷的定位与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4).
全美篮球体能教练员协会.NBA体能训练[M].孙欢,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凌超超.浅析运动负荷和生理负荷[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0(4):68-70.
B.C.鲁宾,詹建国,译.奥运会练周期及年度训练周期-一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高水平竟技运动科学训练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DOI: https://doi.org/10.33142/jscs.v5i2.16238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版权所有(c){$ COPYRIGHTYEAR} {$ copyrightHolder}

此作品已接受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国际许可协议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