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前沿

课程思政与创新能力融合培养模式探讨

丁湛 (长安大学 水利与环境学院;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栗培龙 (长安大学 公路学院), 蒋修明 (长安大学 公路学院), 孙超 (长安大学 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

摘要


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工业生产、高端制造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创新思维以及工程实践能力是强化我国工科人才储备的基础。文中结合交通、材料、环境等工科专业的化学与化工课程教学,将课程思政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给出了以思政素质提升为牵引,面向行业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教学案例;结合工程实践,讨论了启发式教学,并在创新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结合指导学生参赛经历,介绍了以服务国家需求为目标,以课外科技竞赛为驱动,将课程思政与创新培养有机结合,形成了教学、思政、创新相融合的育人新模式,可为我国高校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化学工程;课程思政;创新能力;融合培养模式

全文:

PDF

参考


祝琳琳.高校化工专业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实施路径分析[J].化学工程,2022,50(12):94-95.

刘丹,贾海浪,张雅珩,等.《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方法探究[J].广州化工,2023,51(5):200-202.

杨明琰,白波,王伟,等.化工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关键要素探究[J].广东化工,2018,19(45):137-138.

栗培龙,丁湛,徐玮,等.道路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9(10):63-64.

黄婕,何清,刘金库.“学在华理”生态传承与新时代育人创新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22,39(5):29-102.

吕玉坤,豆中州,赵锴.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技术发展与前景[J].应用能源技术,2010(10):36-39.

潘鹤林,王铭纬,黄婕,等.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21,38(1):52-56.

费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刍论[J].教育评论,2017(12):17-22.

刘娅,徐震,杨蕾.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2):91-92.

郑杰,窦益华,万志国,等.基于学科竞赛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轻工科技,2021,37(10):164-166.

潘鹤林,黄婕,吴艳阳,等.理工科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化工原理课程为例[J].大学化学,2019,34(11):113-120.




DOI: https://doi.org/10.33142/fme.v6i7.17278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


版权所有(c){$ COPYRIGHTYEAR} {$ copyrightHol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此作品已接受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4.0国际许可协议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