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施工技术

页岩储层水力裂缝导流能力研究现状

刘程州 (重庆科技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黄柏铃 (重庆科技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罗诗淑 (重庆科技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张鑫 (重庆科技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左晨辰 (重庆科技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摘要


页岩储层水力压裂技术是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的核心手段,而裂缝导流能力直接决定了压裂效果及储层产能。本论文系统综述了页岩储层水力裂缝导流能力的研究进展,涵盖实验方法、支撑裂缝与自支撑裂缝的导流机制、理论模型及数值模拟技术。研究表明,支撑剂类型与分布、储层应力敏感性、压裂液侵入及黏土矿物伤害是影响导流能力的主要因素;自支撑裂缝通过天然粗糙面或酸蚀沟槽维持导流能力,但其长期稳定性仍需深入研究。经典立方定律修正模型和破碎-堵塞耦合模型显著提高了导流能力的预测精度,离散元方法(DEM)和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等数值模拟技术为复杂裂缝导流能力研究提供了高效工具。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的结合是提高导流能力评价精度的关键方向。未来需结合多尺度实验、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和智能化技术,进一步优化导流能力预测与调控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页岩气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对提高页岩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页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导流能力;支撑裂缝;自支撑裂缝;数值模拟

全文:

PDF

参考


刘学伟.页岩储层水力压裂支撑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J].断块油气田,2020,27(3):394-398.

陈冬,王楠哲,叶智慧,等.压实与嵌入作用下压裂裂缝导流能力模型建立与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钻探技术,2018,46(6):82-89.

侯腾飞.页岩储层复杂裂缝支撑剂非均匀分布规律及导流能力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吴建发,樊怀才,张鉴,等.页岩人工裂缝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以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J].天然气工业,2022,42(2):71-81.

韩慧芬,彭均亮,吴建,等.页岩支撑裂缝长期导流能力测试方法及测试装置改造[J].钻采工艺,2018,41(1):55-58.

袁旭,许冬进,陈世海,等.压裂液侵入对页岩储层导流能力伤害[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9):3591-3597.

高金剑.复杂缝网支撑剂沉降规律及导流能力研究[D].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苟兴豪.页岩自支撑裂缝导流能力模型研究[D].四川:西南石油大学,2017.

杨柳,石富坤,赵逸清,等.页岩储层黏土矿物对裂缝导流能力伤害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153-158.

曹海涛,詹国卫,赵勇,等.川南深层页岩气藏支撑与自支撑裂缝导流能力对比[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33):164-169.

卢云霄,卢聪,郭建春,等.川中地区灯四段碳酸盐岩酸压自支撑裂缝导流能力实验[J].油气井测试,2020,29(1):7-12.

王雷,王琦.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复杂裂缝导流能力实验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2(3):73-77.

周小金,周拿云,荆晨.考虑支撑剂破碎堵塞孔隙吼道的裂缝导流能力计算模型[C].四川: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页岩气研究院,2018.

高庆庆.页岩支撑裂缝导流能力的离散元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D].四川:西南石油大学,2019.

徐加祥,丁云宏,杨立峰,等.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裂缝导流能力流固耦合[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20,39(4):94-100.

杜旭林,程林松,牛烺昱,等.考虑水力压裂缝和天然裂缝动态闭合的三维离散缝网数值模拟[J].计算物理,2022,39(4):453-464.

蒋廷学,周健,张旭,等.深层页岩气井裂缝扩展及导流特性研究及展望[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7,47(11):33-40.

郭建春,曾凡辉,赵志红.页岩储层压裂组合支撑剂导流能力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3):1-8.

朱海燕,刘英君,王向阳,等.考虑支撑剂颗粒破碎的页岩分支裂缝导流能力[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6(1):72-79.

王桂庆.页岩储层吸水特征及其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J].断块油气田,2020,27(1):95-98.

朱维耀,刘青,岳明,等.考虑支撑剂裂缝导流能力计算及缝内支撑剂运移模拟[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9,48(2):75-78.




DOI: https://doi.org/10.33142/ect.v3i3.15709

Refbacks

  • 当前没有refback。